“

  虎叔: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送的是妖灵妖的年度十佳电影图书。妖灵妖是谁?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小鲜肉,影评圈的老油条都知道,妖灵妖是江浙沪一代的著名影评人(这地区约等于民国时期青帮的地盘),他微博上的自我介绍是:我曾伺候过上海观众(这口气听上去像“影评圈的杜月笙”)。从创办电影工作室到编辑出版杂志,从创办BBS论坛到写影评专栏,从介绍国外第一手蓝光资料到组织艺术电影放映,他一步一步成为“大亨”、成为“黑手”。我有证据:当他参加金马奖评审时,官网发布每位评委照片,唯独只有他放了一张侧面照。史上绝无仅有。

  其实,这么多年,他的官方身份是《数码娱乐DVD导刊》主编,他为了这本杂志奉献了自己最风华正茂的岁月。如今,这本刊物也将随着纸媒的衰落大潮而停刊。今年无疑对于妖灵妖来说是意味深长的一年,除了出版《等待电影的日子》,更面临《导刊》停刊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和角色转变。他在“2016年度十大蓝光”的结尾写下了这样的话:

  DVD时代,曾经写过好几年的年度十大DVD,进入蓝光时代,改为年度十大蓝光,这样加起来有十几年,今年是最后一次写十大影碟了。之前十几年因担任《数码娱乐DVD导刊》主编的工作关系,每年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影碟,因此下笔有据,2017年1月1日,创刊15年的《数码娱乐DVD导刊》将停刊,与读者说再见。在《数码娱乐DVD导刊》工作,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棒的工作,浏览电影经典、聆听幕后花絮,每看完一套花絮满载的影碟都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预计未来不太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影碟并钻研观摩,因此年度十大蓝光系列在此跟各位说一声:谢谢,再会。

  不过,在介绍他选出的2016十大华语电影图书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贴一篇他1996年在“101电影工作室”写的第一篇文章。为什么?因为大家可以看到,在1996年时,妖灵妖倡导的把“一百个影评人沉到海里”,世界就会变得更好,这个夙愿在今天依然被另外一些人所愿望着:那些痛恨影评人为国产电影打低分的人!????

一百个律师沉到海里……

妖灵妖

  基于对电影的共同热爱,我们创立了超级影迷沙龙。基于对中国电影(大陆、港、台)的美好憧憬,今年又逢世界电影诞生101周年,我们创建了“电影101办公室”。

  基于对国内影评的“极度惊慌”,我们创办了这份工作简报。

  我们对电影艺术心仪已久,但我们对国内的影评担心更久。长期以来,中国影评一直走着一条艰难的路,遍地荆棘,山高水险,但这条路却是一座架于广大观众和电影从业人员之间的必经桥梁。这座桥梁正有倒塌的危险。

  一、不懂电影的人“空”评电影。由于这些人对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认识不清,只是纯靠写作吃饭的作者,写出来的影评自然空洞无物,有的仅仅只是一纸剧情简介而已。

  二、懂电影的人“固”评电影。这些懂电影的朋友写出的影评总似有一定的八股模式:对电影的表现手法,左一个“表达了导演的哲学思考和独特感受”,右一个“××画面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真叫人怀疑他们的锦囊怎会几十年来一成不变。

  三、介于懂与不懂之间的影评人不评电影本身,在这类影评人的文章中你永远看不到对电影本身(如导演、表演技巧、摄影、美工的艺术风格)的评论,而只是冠一个电影片名在文章前的抒情散文。

  这样的怪现状正在误导我们的观众这样的怪现状正在自毁我们的影评界;这样的怪现状正在离电影艺术本质越来越远。我们需要在影评界大声疾呼,我们需要影评正本清源,成为电影与观众间的桥梁;我们愿做第一个为这座桥梁披荆斩棘的樵夫,我们将对电影艺术还以公正、清醒的评介。

  本内部参考资料的宗旨:“为振兴中国国内电影评论工作而努力奉献,为中国所有热爱电影艺术的人士介绍电影,宣传好的电影,批评差的电影,对于其他有关的电影理论、技术以及世界电影文化的趋势与走向,择其优者而介绍,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与进步。”

  记得《费城故事》中有一句“一百个律师沉到海里——一个好的开始”的笑话,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一百个影评人。

  ”

2016年十大华语电影图书

  自2009年起,每年年末推荐十本值得一读的电影类中文图书,所读有限,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

  《认识电影》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二十年前,我对电影一无所知。电影101工作室的成立,让没有网络、手机年代的影迷有了交流渠道,《认识电影》就在此时以台湾远流电影馆系列丛书第一册的方式成为了我们认识电影的自学教材。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有五百家大学把它作为电影教材和必读书目,多年来一直随着电影发展反复修订。后浪图书公司发行的《认识电影》是其第12版,精装本开本较一般图书来得大、图片印刷精美,几乎是一本画册的印刷质量,内容也与此前版本有很大不同,改写了很多章节,翻译做了调整,作为电影基础知识的入门书,没有哪本书会比《认识电影》更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电影理论自修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4月

  

  此书英文原名《理解理论》,两位作者希望通过丰富的例证和系统的梳理来解释一些较为常用的电影理论,消除读者对于理论的恐惧感,让理论变得有趣而刺激,从而更好地通过理论来理解电影。全书十五章,介绍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与跨国电影等十五个电影理论,将其背景、特征逐一拆解,并对应若干影片作为例证,每一章结尾还有你不一定一下子就能答得上来的思考题,作为电影理论入门自学书来说,相当实用。

  《侯麦》蔚蓝文化 2016年4月

  

  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五虎将之一侯麦的传记,也是华文世界第一本侯麦传。低调到甚至要靠伪装才能出席自己电影首映礼的侯麦,私生活长期以来秘而不宣,据说他的母亲在去世前都仍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个中学老师。2010年侯麦去世之后,他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了本书撰写的主要素材,迷恋于侯麦电影的观众,终于可以透过这本厚达七百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日本电影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日本电影史》是华文电影书中第一套体量庞大且较为系统完整的日本电影史,由日本电影学者佐藤忠男撰写,前后构思四十年,执笔二十年,1995年出版第一版,2007年出版增补版,此书根据增补版翻译,去掉了原著中第四卷的年表和索引,全书记录了日本电影1896-2005百多年的历程,佐藤忠男在书中提到日本文化对日本电影的较多影响,对于理解日本电影颇有启发。

  《香港电影2015》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16年8月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丛书,自1995年起一年一本记录香港过去一年的电影,附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讨论实录。大陆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群众总在说港片已死,但其实港片已然进化异化到新的层面(刘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将在明年上映),此书就是例证。它不仅是港产片的忠实观察者,也是既有趣又严肃的香港主体性文化讨论,伴随着中港大气候起起伏伏,最终在这一本上把自己彻底做成了敏感词。书的封面是《X年》社区放映的地点之一上环太平山街,书中最重要也最值得一读的部分也是关于《X年》的,论述者从不同角度阐述这部迫切呼应时代的作品重要性和缺陷,在普遍意义上的现实焦虑中通过影评获得了理性升华。

《放逐的凝视》 倾向出版社 2016年9月

  

  又是一本充满敏感词的电影书。此书副标题是“见证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黄文海是资深纪录片导演,因拍摄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我们》等影片而被移居香港,2013年在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的资助下采访了中国部分独立纪录片导演和策展人,完成这本可能是华文世界第一本较为全面地回顾过去十几年中国独立纪录片最重要发展节点和人物的书。做这样一本书其实难度很大,不止是官方禁忌的问题,首先因为这个圈子本身非常封闭,要讲清楚一件事得把各色人物、影片介绍一番,因此这本书最终有五百八十多条注释。其次是由于很多事件是单向线索叙述的,因此封闭了综合性评估的可能。即便如此,它也是一次难能可贵、意义重大的梳理,作为“喝茶”大全随便翻翻也惊心动魄。

  《幕味》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7月

  

  网名奇爱博士、有“中国电影资料馆郭德纲”之称、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沙丹的电影文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让我想起蒋樾执导的纪录片《幸福生活》,在那部纪录片中,两个主角一个追求物质一个追求精神,在《幕味》中,沙丹也让人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精神摆荡,他以洗练老到的文笔展现了自己被人遗忘的电影功底,呈现出一个平时以嬉皮笑脸、不拘小节著称的电影网红的另一种学术可能性。

  《三十年细说从头》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12月

  

  此前关于华人电影大师李翰祥最好的华文图书,当属2007年黄爱玲主编、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风花雪月李翰祥》,后浪出版公司于2016年末推出的《三十年细说从头》在装帧和内容上亦有超越之势。此书为李翰祥1979年起在香港《东方日报》上的专栏文章合集,1983年曾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大陆也以《影海生涯》之名出版过删节版。2016年是李翰祥导演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后浪出版公司的编辑陈一凡(网名“你就是它”)发挥“编舟记”精神、耐心细致地将这部千页巨著逐句修正校订、加入大量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推出平装和限量精装两个版本之余,还延伸出了一个专题纪录片、一个图片网页,一举三得。

  《炮声中的电影》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二战期间的中日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史的禁区之一,后浪出版公司引进的日本电影学者佐藤忠男三十年前撰写的《炮声中的电影》是勇闯禁区的可贵尝试。此书从日方观点来叙述这段敏感历史,试图在较为充足的史料下尽量还原当时时局影响下的电影和影人状态,上海孤岛时期电影的关键人物川喜多长政是全书着墨最多、整体最完整的引线人,他曾说过的“没有什么亲日派的中国人,即便表面上看起来亲日的中国人也都深爱着祖国”这句话几乎可以代表这本书对这段历史所持的立场。

  《日曜日式散步者》

  行人文化实验室 2016年9月

  

  《日曜日式散步者》是台湾导演黄亚历别具一格的纪录长片处女作,用诗作、信件、电影、绘画、历史文献等素材与情景再现手法结合,重构了台湾文学史上几乎被人遗忘的1930年代创立的“风车诗社”,不仅回应了文学现代主义在台湾的萌芽,还展现了复杂近代史下的个体创伤,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本书是该部纪录片的衍生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冥想的火灾:作品/导读》收录风车诗社诗人的诗作、小说、书信和关于风车诗社的评价。第二册《发自世界的电波:思潮/时代/回响》收录的是影响风车诗社或与风车诗社同时代的超现实主义、前卫诗歌、实验电影等的介绍以及关于纪录片的评论。此书是我见过的2016年装帧设计最精美的一本电影书,若把它列入2016最美华文图书也不为过,有图为证:

  

  

  

  

  

  

  广告时间:

  妖灵妖的新书《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已上市,欢迎前往亚马逊、京东、当当选购。购买完了记得晒购书凭证,我们负责抽奖送电影票兑换码。

编辑:Cheal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