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学校: 荆州中学 命题教师: 高三语文组 审题学校:宜昌一中

考试时间:2023年 5月3 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展开全文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史可考,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吉 公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稀奇。但那大部的戏剧此刻却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错综的人物中的一个,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孩子。祖母等人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是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对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趣,长大起来,他也始终不能去参加他们认为光荣的考试。

吉公住在一个跨院的旧楼上边。在那楼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识,许多确非负责我们教育的大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随便说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鸣钟的机轮的动作、世界地图、油画的外国军队军舰,以及照相技术的种种,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吉公这个人。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对种种新鲜事情的好奇活像个孩子。在许多人跟前,他被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所以在举动上,在人前时,他便习惯于惭愧、谦卑、退让、拘束的神情,唯独回到他自己的旧楼上,他才恢复过来他种种已生成的性格,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

夏天某日,他看我走来便向我招手。他告诉我他私自学会了照相,家里新买到的一架照相机已交给他尝试。夜里,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有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那时他好脾气地指点给我一个人看,且请我帮忙,两次带我上楼取东西。平常孩子们太多他没有工夫讲解的道理,此刻慢吞吞地也都和我讲了一些。“吉公,谁教你怎么修理钟的?”吉公笑了笑,一点不骄傲,却显得更谦虚的样子,努一下嘴,叹口气说:“谁也没有教过吉公什么!”“这些机器也都是人造出来的,你知道!”他指着自鸣钟,“谁要是喜欢这些东西,尽可拆开来看看,把它弄明白了。”“要是拆开了还不大明白呢?”我问他。他更沉思地叹息了。“你知道,吉公想大概外国有很多工厂、教习所,教人做这种灵巧的机器,凭一个人的聪明一定不会做得这样好。”说话时吉公带着无限的怅惘。

一次,我那喜欢兵器、武艺的祖父,拿了许多所谓“洋枪”到吉公那里,请他给揩擦上油。吉公开一瓶橄榄油,扯点破布,来回地把玩那些我们认为颇神秘的洋枪,一边议论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体知识,他把枪支拿在手里,开开这里,动动那里,演讲一般指手画脚地讲机器的巧妙,由枪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车,一件一件。祖父感到惊讶了,这已经相信维新的老人听到吉公这许多话,相当地敬服起来,微笑凝神地在那里点头领教。大点的孩子也都闻所未闻地睁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祖父对吉公非常愉悦的脸色。

一年后,吉公离开我们家,却并不为着机器,而是出乎我们意料地为着一个女人。有一次有人请他去照相,照相的却是一位未曾出阁的姑娘。这事传到祖母耳里,这位家教谨严的女人便不大乐意。起前,她觉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把相片交给一个没有家室的男子手里印洗,是不名誉、不正当的。并且这女子不是和我们同一省份的,事情尤其要谨慎。在这纠纷中,我才又听到关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剧。多少年前他是曾经娶过妻室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过一个孩子,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母子两人全都死去。现在她是吉公生命里的一个新转变,在他单调的日月里开出一条路来。不止在人情上,吉公和他人一样需要异性的关心和安慰,就是在事业的野心上,这姑娘的家人也给吉公以不少的鼓励,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轮船的梦是有了担保,本来悠长没有着落的日子,现在骤然地点上了希望。虽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里他却开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树又开了花,晚上有没有月亮,还买了几条金鱼养到缸里。在楼上他也哼哼一点调子,把风景照片镶上好看的框子,拿出去托人代售。有时他还整理旧箱子。多少年他没有心绪翻检的破旧东西,现在有时也拿出来放在床上、椅背上,小孩子们好奇地问长问短,他也满不在乎了。忽然,他把婚事决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选好,预备去入赘。祖母生气到默不作声,只退到女人家的眼泪里去,呜咽她对这弟弟的一切失望。但吉公终于离开那所浪漫的楼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两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里去,无意中遇到一位远亲,他告诉我吉公住在城中,境况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个学校里读书,对科学都非常喜好,尤其是内中一个,特别聪明,屡得学校奖金等等。于是我也老声老气地发出人事的感慨。如果吉公自己早生三四十年,我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路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且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可以算作是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吉公是被抱来的孩子,所以他在家人面前总是谦卑、退让的模样,这与后文吉公在婚事上的表现形成对比。

B.吉公自己学会了照相,他第一次冲洗相片是在“我”的帮助下完成的,还给“我”讲了他平时没工夫讲的道理。

C.吉公拆开机器进行研究,还主动给“我”祖父的洋枪揩擦上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机器的热爱与对国家自强的渴望

D.祖母对给未曾出阁的姑娘照相一事的看法体现了她思想的狭隘,她的这一观念折射出了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笔法散文化,给人一种诉说家常的感觉,祖母眼中的吉公与后文中吉公的形象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B.小说在塑造吉公的形象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如通过祖父的反应可以看出吉公对机器的了解。

C.小说中通过描写吉公回到小院后开始注意到柚子树开花、晚上的月亮等细节变化,表现了吉公重新获得爱情后的喜悦。

D.小说最后一段的插叙揭示了吉公相对圆满的结局,使得对吉公人生的叙述更加完整,同时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8.请简要赏析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进行叙述的妙处。(6分)

9.有人在谈及本小说创作的个性及意义时,将其总结为“兼具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请你结合小说文本对该评价加以阐释。(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书何易于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 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 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 “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③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 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 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 ①榷管: 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②矧:何况,况且。③传符:用作凭证的东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舟上下”的“引”指拉的意思,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含义不同。

B.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

C.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D.“传符外一无所与”的“与”指《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

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烧掉茶树。

C.何易于一心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

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2) 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4分)

14.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新荷叶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C.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D.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16.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香草是屈原钟爱的意象,《离骚》中,“,”两句表面说用香草作为个人外在的装饰,其实是注重加强品德修养的意思。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思”,其中,“”说察纳善言,“” 说远离小人。

(3)“鸥”是一种水鸟,古诗中常用来写景抒怀,如“,”。(两句相连,含“鸥”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______的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______。a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 ① ,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②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同时《红楼梦》中诗歌意象、技巧、语言也有极大考究,写尽缱绻情思,b自问世以来以其动人的精神力量、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细腻的文字笔触,直击人心,回味悠远。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 ③ ?”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______,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省醒,我们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触摸鲜活生命,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18.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ab两处句子有语病,下列对其的说明及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搭配不当,将“在”改为“以”;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可触摸的情感质地”换位。

B.搭配不当,将“在”改为“随着”;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可触摸的情感质地”换位。

C.搭配不当,将“在”改为“以”;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细腻的文字笔触”换位。

D.搭配不当,将“在”改为“随着”;语序不当,将“动人的精神力量”与“细腻的文字笔触”换位。

20.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是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成员各有雅号,说说稻香老农、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分别是谁的雅号。(4分)

21.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蒋勋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流量,原本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后来用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现在多指有多少关注度和点击量。仿佛拥有流量,就拥有人气,拥有名利,拥有想要的一切。有的人为了赚流量而不择手段,不顾底线,踩踏红线,最终失去人们的认可,变成了“无量”。有的人挖掘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圈了粉,还让流量变成了“留量”。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校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详解】“完全依靠”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分析,只是“大大加快”,并非“完全依靠”。

2.B 【详解】分析有误,文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而选项认为“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上,推断失当,不合文意。

3.D【详解】依据“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等分析,材料二主要讲的是印刷术对宋代文艺思想演变的影响。A强调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不符合题目要求。B是唐朝的,不符合题目要求。C指出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不符合题目要求。D强调宋人重视学识,体现了印刷术对宋代文艺思想演变的影响。符合题目要求。

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文学传播方式的演进过程及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2分)

【详解】①结合“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分析,文章主要强调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宋代印刷术属于背景,应置于最前,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符合行文逻辑。②结合材料一“《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分析,最后提到韩愈,是要凸显结构特点,主要是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

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6.D.【详解】A项,“所以他在家人面前总是谦卑、退让的模样”错,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吉公在人前总是一副谦卑、退让的模样是因为他被许多人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B项,“他第一次冲洗相片是在‘我’的帮助下完成的”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是“我”第一次遇到吉公冲洗相片。C项,“主动给‘我’祖父的洋枪揩擦上油”错,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是祖父请吉公给洋枪揩擦上油的。

7.D.【详解】“小说最后一段的插叙”错,应该是“补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本文最后一段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升华主旨的作用,不能去掉,因此是“补叙”。

8.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吉公的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慨;②便于近距离展现吉公的言谈举止,使其人物形象更真实丰富;③通过“我”的回忆串联全文,可以随意进行场景转换,便于推动吉公人生故事的发展。④通过有限视角适当留白,遮蔽某些情节,留给读者去评判。(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9.①作者赋予小说主人公吉公以鲜明的个体精神,他思想开明,热爱科学知识,敢于不顾“我”祖母的反对追求自己的爱情,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精神的追寻。②小说通过叙述宅第中的人们对吉公的评价和“我”祖母对吉公婚事的态度,批判了封建旧家庭、旧道德对吉公的压迫,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叹息,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A【详解】句子意思是: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

11.B 【详解】“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错误,此处指何易于。

12.C【详解】“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错误,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来往的达官显贵不为他不进言是因为何易于没有讨好他们。

13.(1)“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呢? 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

(宁:岂、难道;蔓:牵连到、延及;尔曹,你们。各1分,句意1分)

(2)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因为有史官啊!(使:即使;状语后置句1分,最后因果1分,句意1分)

14.①赞扬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有方;(1分)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却被评为中上等是不公平的, 表达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1分)③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表达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的情感。(1分)

【详解】第一段写何易于为了不耽误百姓耕作,自己亲自拉船;第二段写何易于铲除茶树,为百姓不惜得罪朝廷,第三段写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宽松;第四段写何易于在考核官员时却只被评定为中上;第五段作者发表感叹,“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 有史官在”。据此可以概括出。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县城距州刺史驻地四十里。刺史崔朴,曾趁春光从上游坐船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插在腰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朴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 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刺史与宾客跳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

益昌百姓多数就着山种茶树,得利私自归己。恰好盐铁官上奏皇帝请求重视专卖管理,诏书通知各地不准为老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后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尚且还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损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铲掉茶树。小吏提议说:“现在铲掉,罪行愈加深重。我一个小吏仅得一死罢了,您难道能免除被流放荒远的海边吗?”何易于说:“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呢?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随即亲自放火烧掉了它。观察使听说这种情况后,认为何易于为人民着想,最终没有弹劾他。

县里百姓死亡,孩子弱小、家业破败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棒禄,派小吏代为办理。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的,有老年柱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供给饮食,询问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之交谈,为他们分辨是非。罪小的劝导,罪大的杖罚,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给小吏处理。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知道何易于治理情况的人,说:“皇帝设立上下制考核官吏来劝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仅评为中上等,为什么?”我说:“何易于督促赋税怎样?”答“请求上级宽容限期,不想逼迫百姓,不想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监督劳役怎样?”答:“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体禄,希望优待贫苦人民。” “对过往的权贵的馈赠如何?” 答:“除了凭证外什么东西都不给。”“捉拿强盗怎样?”答:“没有强盗。”我说:“我在长安,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官吏就说‘某人任某县令,评为上下等,通过考核升了官’。问他的政绩,就说‘某人能督促缴纳赋税,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监督服劳役,节省经费(度支:官名,主管天下的贡赋租税);某人在权贵经常路过的地方当官,能谋求来往的显要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捉拿强盗若干。’县令能得到上下等的就是这样。”乡民不回答,笑着离开了。

我认为现今身居高位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有人才时,又有谁能了解、赏识呢?再说,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必然于死后留名),因为有史官啊!

15.D【详解】“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误,“芝兰”喻指佳子侄(优秀子弟),“簪笏”指代众高官。

16.①德行角度:突出寿者的德高望重、受人景仰;②文章角度:文才出众;③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引用谢安典故,激励寿者以生民为重,东山再起。(每点2分)

17.(1)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18.首屈一指 叹为观止 毋庸置疑/举足轻重

【详解】第一空,前文有修饰语“中国文坛”,强调《红楼梦》在文坛的重要位置,可选“首屈一指”。“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第二空,前文有“令人”二字,肯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可选“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第三空,此处表达的是地位确凿,无法被怀疑,可选“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19.C。【详解】两处画线句语病有:

a.搭配不当,“在……为代表”无法搭配,应该是“以……为代表”;

b.语序不当,“文字笔触”“情感质地”和“精神力量”应该是从表到里的顺序,故要调换“文字笔触”与“精神力量”的位置。

20.李纨 林黛玉 薛宝钗 贾探春

21.①从诗的形式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

【解析】第①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后文“从诗的内容看”“就诗的创作方法看”可知,是按不同的标准对诗歌进行划分;结合后文“有古体诗、近体诗等”是从形式上对诗歌进行划分,故可填写“从诗的形式看”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前文“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可推断句式为“而是为……而写”;根据后文“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各有特色”可推知内容,是为了作品中的人物,故可填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为照应句,后文是对此处问句的回答,根据“我以为不会。……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分析,回答的应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否会灭亡”的问题,故可填写“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之类的句子。

22.【示例1】大观园中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尽显“青春王国”里的青春之美。那次黛玉忽见宝玉捧着一本书阅读,问及何书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口,好不容易说出《西厢记》,黛玉拿过来读完,“只觉余香满口”,后来宝玉还打趣地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引得黛玉红脸,在当时《西厢》是禁书,而宝玉之言语也非常堂堂正经之语,但又于书本言语的交流间,诠释了青春中敢突破封建礼教枷锁,沉醉于好文字,热爱文学,珍重友情的青春之美。

【示例2】: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情节2分;围绕“青春之美”分析合理2分)

四、写作(60分)

23. 审题指导

当下,“流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人想尽办法“蹭”流量、“刷”流量、“赚”流量。注重流量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该要怎样的流量和怎样获得流量。我们需要的流量应当是实事求是、合法合规的而不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应当是关注社会、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噱头、追名逐利的。事实证明,走正道获取的流量才是正能量,才会长久“留量”。

参考立意

①流量莫流俗,流俗终无量;

②流量显人心,有品能留量;

③不让流量迷失眼,经得考验方留量;

④用好流量,实现价值;

⑤端正流量观,行稳能致远